產“潞鹽”的鹽湖,古稱“河東鹽池”,后來又有“鹽販之澤”、“鹽池”、“潞池”、“解池”等稱謂,是世界上第三大硫酸鈉型內陸咸水湖泊,F今,人們通稱其為“運城鹽池”。它自東北向西南延伸,長約30千米,寬3~5千米,湖面海拔324.5米,最大水深約6米,總面積132平方千米,F已探明的儲量:硫酸鈉5862萬噸,氯化鈉1423萬噸,芒硝2746萬噸,白鈉鎂礬27659.4萬噸,鹵水凈儲量(含氯化鈉、硫酸鈉、硫化鎂)98.09萬噸。
地質研究表明,喜馬拉雅運動造就了中條山北麓斷裂,使峨嵋嶺、朝邑一富平一帶,形成狹長的斷陷湖泊。此湖在距今100萬~300萬年前,曾是與陜晉豫三省交界處的關中,、臨汾一運城、靈寶一三門峽諸盆地聯成一體的“古三門湖”。近100萬年來,地殼又經多次變動,氣候日趨干旱,致使“吉三門湖”逐漸縮小直至消亡,而作為“古三門湖”凹陷中心之一的運城鹽池卻幸運地殘存下來。在兩側山體不斷相對抬升的過程中,鹽湖凹陷中心越來越向南收縮,湖水鹽堿濃度也逐漸加大,最終演化成為現今的鹽池地貌景觀。
由于鹽池水面長期維持著低于涑水與黃河匯合處的海拔高度,自然降水和古汾河、涑水及其支流攜帶著的大量含有機物泥沙源源不斷注入其中。從第三紀至今的數千萬年地史時期,沉積了厚度最大可達6千米的不同巖性地層。因為在湖盆沉陷的過程中,曾有過多起干旱氣候事件,湖水年蒸發量大于降水量,所以有利于鹽類礦物的形成和儲存。
通過采集湖內沉積物樣品,化驗分析后可知:地層中含水溶鹽濃度逐步增加。這些與成鹽有關的元素,為鹽池鹽類礦產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
另外,從鉆探工程發現的只能在海水與淡水交界處生存的有孔蟲化石地層來看,自中新世至更新世,地質史上可能有過兩次與海水密切聯系的短期海浸。海水的浸入,帶來了大量鹽分,特別是第二次海浸,聚積了豐富的咸化地下水、古海水,以及蒸發濃縮的鹽水,大量的鉀鹽、石灰鹽、鎂鹽、硫酸鹽和食鹽等與早期淤積層相伴,在干旱氣候條件下,長期暴曬蒸騰,鹽分沉淀,形成了厚大的鹽礦床。
其實,古代與現今開采利用的運城鹽池資源,僅僅是鹽湖表面的鹵水和淺部淤泥質石鹽礦層。鉆探證實:鹽池附近地下有9層承壓水,均向湖盆中心匯流,以頂托補給形式不斷為鹽湖和黑河補充水和鹽分,形成一種含硅、鋁、鐵、鈣、鎂、鈉、鉀在1%以上,鈦、鍶為1%~0.1%,鋇、硼、鋯、錳為0.1%~0.01%,礬、鉻、鉬、鐿小于0.01%的黑色淤泥質礦層。此黑泥含多量石鹽晶粒,時代新,尚無固結,是采之不盡的巨大鹽庫。
“潞鹽”文化
可以說,“潞鹽”對我國的人民生活、社會進步、經濟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由此也衍生出許多與鹽有關的人文景觀。其中,建于唐代宗大歷十二年(公元777年)間的鹽池神廟,坐落在鹽池北畔的臥云崗上。它宏偉壯觀、結構嚴謹、布局新穎,總面積2.6萬平方米,距今已有1230年的歷史。它以三大主殿、鹽文化博物館、海光樓、歌薰樓、漢唐采鹽工場、戲臺、東西廂房及數十座唐、宋、元、明、清的石碑銘文為體系,使人們在領略鹽湖秀美風光的同時,也能體味到鹽文化和黃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無窮魅力。
那繼承唐代“壕籬”、宋代“欄馬短墻”的明代護衛鹽池工程——“禁垣一周,計長一萬七千四百二十二丈。高低隨乎地勢,東南西北不一……禁墻之外有馬,道,以便往來。馬道之外有隍塹,以蓄野水,深闊皆丈。垣內外又置鋪舍,以居邏卒”。這一工程,現雖僅存殘垣斷壁,但遺跡依稀,雄姿尚存,在我國乃至世界各地的鹽產區,都是獨樹一幟的。
為了阻止洪水灌入鹽池,影響鹽的產量,鹽池周邊開挖的疏導洪水注入黃河的姚暹渠,阻止洪水流入鹽池內的72條堤埝和儲蓄山洪的20余處灘地等工程,在水利發展史上有著永恒的輝煌。
位于中條山腹地的牛家院摩崖石刻,銘記著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開通運城鹽池,通往茅津渡口的運鹽故道的情景,是非常珍貴的鹽業史料,對研究“潞鹽”運銷史有著特殊價值。
凡此種種,都反映著一種獨特的“潞鹽文化”。
運城也是關羽的故鄉,國內最大武廟——關帝廟就坐落在這里。
另外,西侯度遺址、司馬溫公祠、永樂宮壁畫、普救寺、黃河鐵牛、蒲州古渡遺址等像珍珠般點綴在鹽湖周邊。這些古跡與運城鹽湖、黃河風光相得益彰。
環繞鹽湖的數十平方千米濕地,水草豐富,蘆葦茂密,常年棲息著數十種候鳥。湖中阡陌縱橫、碧波浩淼、生機盎然。常年不斷的硝堆,遠看如座座銀山,近看似扇扇玉屏,既有死海之神奇,又有死海無法比擬的景觀。

|